第一代工程师是托马斯 史密斯(Thomas Smith 1752-1814),他原是爱丁堡的一个铁匠,生意是生产新城区的铁制街灯,他发明了在油灯背后加弧形反光镜以增加街灯的亮度。18世纪海事土木工程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行业,建灯塔没有多少先例可循,完全是开创性的土木工程,史密斯凭着他的街灯经验被新成立的北方灯塔公司 NLC(Northern Light Trust)委任为总工程师,尽管不懂土木建造,他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边实践边摸索经验,很快成功地主持建造了四座灯塔。
史密斯没有看错人,罗伯特作为第二代工程师把家族事业推向顶峰。罗伯特的成名之作是贝尔礁石灯塔(Bell Rock Lighthouse),贝尔礁石是苏格兰东岸大海中孤零零的一个暗礁,暗礁在海潮高潮位时全部浸没在水下,只有在低潮位时才露出水面,每年至少有六条船在此触礁沉没。贝尔灯塔施工极其困难和危险,礁石离海岸11海里,所有建筑材料都是用船运到礁石工地,冬天气候严酷,工程只能在夏季进行,每天只有低潮位当礁石露出水面时才能施工,经常是垒好一圈石头,下一个低潮位时发现已经被海水冲垮了。在跟大海的拉锯战中灯塔一层层地垒高了,灯塔35米高,用了整整四年才建成,它是工程史上的奇迹。
罗伯特设计灯塔的基座为抛物线弧型实心结构,塔身到了一定高度才中空,每一层从横断面看石头为同心发散状,石头之间有凹凸楔锁互相勾联,使整个塔身成为一体,每块石头楔锁位置都不一样,绝不可能垒错地方,石头打造得如此精准,拼垒之后严丝合缝,几乎没有缝隙。贝尔灯塔太神奇了,风暴中吐着白沫的海浪几乎能够触及塔顶,海水撞击塔身的声音震耳欲聋,贝尓灯塔承受着千钧巨浪,稳稳地站在水里,在孤零零的大海中顽强地把光明传向四方。特纳(Turner)特地为贝尓灯塔画了一幅水彩,画面充满了动感和力度,把暴风雨中贝尔灯塔的壮烈和紧张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让观者惊心动魄,罗伯特很喜欢特纳的这幅画。
灯塔工程师是个很辛苦的营生,不仅要实地勘测设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在工地指挥战斗,应对各种意外出现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当时还没有大吊车,半吨至一吨多重的石头人工卸下船再运到塔基,运石头得极其小心,凸出来的楔锁尤其娇气,如果磕坏了整块石头就报废了。罗伯特试了不同方法,最后在工地建了一段铁轨,才提高了运输效率。住在工地除了辛苦还很危险,罗伯特和工人们住在礁石上的铁架棚里,铁棚形状像个火箭,由一系列铁架子支撑着,高潮位时就悬在水上,当暴风雨来临时,除了祈祷铁棚足够坚固,其余的只能交在老天爷手里。铁棚屋建成前工人们住在船上,有一天罗伯特和工人们在礁石上干活,船脱锚漂远了,没有了船当高潮位到来时大家的命运只能是被淹没,幸好一艘供给船到来才解了围,供给船本来没有来礁石的计划,是因为有信件才跑了一趟,罗伯特和工人们福大命大造化大啊。
第四代史蒂文森出了一个奇葩,著名作家罗伯特·路易·史蒂文斯(Robert Louis Stevenson),路易从小体弱多病心思敏感,尽管老爸一再敦促他学习工程继承家业,但路易一点兴趣都没有,后来老爸妥协让他去学法律,路易通过了资格考试但从来没有当过律师。写作在史蒂文森家族看来不算个正经职业,老爸曾经带着路易去各个灯塔站巡查,试图引导他发展工程方面的兴趣,路易没吸收灯塔知识,他把所见所闻都当作了小说的写作素材,他最出名的小说《金银岛》就是在诸多次的孤岛行程中获得灵感的。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打鸭子上架行不通的,再说路易病弱的体格也适应不了施工的辛苦啊。路易是史蒂文森家族最出名的人,他写过不少文章一再强调他的工程师父辈们应该享有他们应有的名誉,史蒂文森家族故事的流传跟路易的文辞说道不无关系。
(下面四张图分别是Eileen Glas,Fladda,Lismore,Butt of Lewis)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导航GPS使灯塔的存在不是那么必要了,但它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备份手段,万一GPS被关闭了还有航标灯可以导航。就在不远的十年前我们乘“同道者”航游大西洋时,导航主要是用纸海图,晚间看航标灯是必须的。现在“海友”有了电子海图,两个iPad一个笔记本电脑都有电子海图软件,为了打发时间我仍然观察航标灯,核实确定船的位置。航标灯塔作为建筑标志似乎已经过气了,它们从来就默默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本分,它们保护了多少水手的性命啊。这些灯塔在我眼里是美丽的,它们蕴藏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为了它们的光芒,工程师和工人们付出了多少代价啊。史蒂文森家族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们的发明申请专利,他们认为建灯塔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此诚心地向前辈工程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