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大西洋航游760天(46)肯尼迪宇航中心
发布日期:2017-11-18 15:05


2006年6月4日,莉丝、保罗、瑞玛、马丁、我和老公一行六人驱车北上两个半小时去肯尼迪宇航中心参观。莉丝的父亲一辈子为美国宇航局(NASA)工作,这次参观对莉丝有着特殊的意义。肯尼迪宇航中心建在东佛罗里达广阔的沼泽地上,是火箭和航天飞机发射场地。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地球自转由西向东,面向大海向东发射火箭时能给发射物体一个甩力;建在海边是因为发射火箭完成一级推进后,推进器脱离轨道坠入大海,推进器的机壳被潜水员打捞起来后将重复使用。宇航中心占地多少没有考证,除了发射基地和火箭集装大楼等几个设施外,绝大多数面积还是原始的沼泽地,里面有大量的野猪、秃鹰和鳄鱼。

 

宇航中心对外开放部分包括阿波罗/ 农神中心、航天飞机发射塔、降落跑道、火箭花园、火箭大楼,等等。在电视里看到过航天飞机发射,但身临其境还是感到无比震撼。在电视里感受不到火箭有多么巨大,人站在下面就像个小昆虫,真的会感觉微不足道。再抬头看看那些极其复杂的机械和电子部件,感叹人类科学技术走了多么远的距离。参观内容还包括几个三维电影介绍空间站和美国的航天历史。一个七十多岁的前宇航员在园中给大家做讲解,他鹤发童颜精明强干,看身材也就像是四十来岁,真让人佩服。这次参观,总结起来有三点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一。约翰肯尼迪总统的演讲:“我们到月球去,我们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艰巨……”。四十多年以后肯尼迪的演讲仍能令人激动。耗资巨大的阿波罗计划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呢?用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第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人类的一大飞跃。没有阿波罗计划,和航天技术所关联的材料、机械、电子及生物技术就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有巨大的发展。美国政府对宇航局的投资策略历来是美国两党政客争论的话题,肯尼迪有眼光和胆略挑战人类的极限,这不仅仅是美国的成就,也是全人类的成就。

 

二。阿波罗计划是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太空竞争的产物,但国际空间站(ISS)则是全世界航空技术合作的成果。国际空间站由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十七个国家参与,空间站的部件来自不同国家。不能想象六十年代俄罗斯和美国宇航员在同一个太空舱里携手并肩。我不禁问自己:这种化干戈为玉帛,化对手为伙伴的合作能不能应用在其它领域呢?世界会不会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家园呢?

 

三。太空站有两个女宇航员。哇!她们太牛了!说到火箭科学往往影射常人不能理解的高深科学技术。这些女宇航员不仅要掌握那么高深的技术,还要在体力上精神上满足那么多严格的条件,智商、情商、体力、意志都是人尖里的人尖,太让人崇拜了。我本人虽然是学工程的,但实际上发现自己其实不是那块料,所以我对那些能学进去,而且学得好的女性非常钦佩。

 

我们参观的那天非常幸运,航天飞机”发现者号”就停在发射塔上预定于7月1日再次升空,这是”发现者号” 二十二年里第三十二次飞向太空。它的任务是送六名宇航员去太空站并完成一次空间站的对接。我们在航海时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空间站。因为它离地球比其它星球近得多,天还没有黑,它就早早地闪烁在天空,它比其它星体大很多也亮很多。如果用望远镜来观测,会发现它的形状不规则。这次完成空间对接后,太空站又多加了一段,应该更大更亮了。 
 

2013 年11月7日于悉尼。





最新评论 (0条)
weiyan
weiyan 发布至 航海故事
所谓敌人,不过是那些迫使我们自己变得强大的人。
相关船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