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一到二十天可谓是一路顺风,我们三个人值班,煮食,吃饭,休息……生活就象瑞士钟表一样准确、规律、有条不紊。日子既不是光阴似箭,也不是度日如年,我们好像可以永远这样航行下去。余下大把的时间用来看书,我们三个人成立了个小小读书会。
西蒙上船时带了五六本书,大家轮着看然后讨论。其中讨论最热烈的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张戎的「鸿」,也叫「野天鹅」「战争与和平」长篇大论书很厚,西蒙用刀片把它裁成了四小本。我看英文的速度比其他两位要慢得多,害的我快马加鞭使劲赶进度。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恢宏的史诗,它描写了沙俄末期俄国贵族阶层的生活,里面众多人物刻画非常深刻。托尔斯泰出身于俄国贵族家庭,他描写的贵族生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法国的贵族和俄国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公对此感慨颇多。对于书中的主要人物性格,老公都可以从他家的诸多亲戚中找出一个原型,我则以外人的角度讲几个小故事来证实其相似性。这样的家庭背景西蒙不是很熟悉,所以西蒙对这本书的讨论津津乐道。
「野天鹅」的讨论则带有辩论色彩,张戎写的是她家三代女人的不幸,她的文笔不错,她家女人的故事也很精彩。张戎的外婆是大军阀的小老婆,她母亲投身革命,是个高干太太,张戎本人下过乡,当过电工,上过大学,公派出国。整部书的格调是不满和忿恨,看得我都忍不住要发议论了。张戎家三代女人是同辈女人中的佼佼者和幸运儿。她们没有吃过普通百姓的苦。张戎的字里行间到处看得出她个性尖刻冷淡,非常负面,谁都对不起她家女人,属于半瓶水空捡垃圾一类的人。可西蒙看了这部书拍手叫好,认为张戎是中国女性的代表,中国女人的生活就像张戎家祖孙三代。岂有此理!有些老外来香港是因为工作机会,而不是因为对东方文化真正感兴趣,他们喜欢的是那种殖民地社会人上人的感觉。这些老外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我是西蒙为数不多的中国朋友,西蒙自己也承认有时他很难理解我的理念和逻辑。张戎的书很适合老外的口味,我只能告诉西蒙我的印象,如果他不能理解也就算了,至少他意识到了有的中国人跟他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也不是所有人都跟张戎一样。
除了看书我们还听音乐,听歌剧。我船上带了三百多盘CD,其中一大半是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有一天我们还开了京剧专场,当然听的都是样板戏,我解释了京剧的唱念做打,现场表演了两段:「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桐县);「铡美案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两个老外听得云里雾罩的。西蒙的专长是辩论,他只要醒着嘴就不停地说话;老公也是个爱抬杠的主儿,属于逮理不饶人,痛打落水狗的那种。我更是直言不讳,直抒己见,据理力争。可以想像船上的那份热闹。老实说辩论经常是二对一,老公和我的许多观点这么多年都已经磨合得认同了。西蒙可不怕寡不敌众,他日以继夜地说,以很快的速度说,直到我们俩疲倦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