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中国杯帆船赛进行到第十个年头,锋芒毕现。十年中国杯,十年中国人。中国杯帆船赛给帆船运动下的赛事、产业乃至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在中国杯帆船赛举行之际,从美国海事搜救队传来消息:“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于北京时间10月26日15时至15时30分之间因突发事故落水,确认失联。众人在中国杯蓝色盛典上,为郭川祈福,希望他平安归来。
10月28日,正在深圳参加中国杯帆船赛的“中国女子环球航海第一人”宋坤,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郭川船长失联不会让她停止继续航海的脚步,相反他的精神会激励她和其他中国航海人继续前行。
正如郭川一样,中国杯的每一个人继承了帆船运动下包含的自由、开放、冒险、包容的海洋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不忘初心,无惧迷途,热情拥抱深圳的蓝色海水。
晓昱:人生即体验,我从不害怕失去
晓昱 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接近加勒比海时,大海美极了。但我还没法讲述。”
在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笔下,大海的美难以描述。对于曾经的女作家、如今的中国杯帆船赛首席运营官晓昱来说,同样如此。
2002年,晓昱的朋友买了一艘三体帆船,由此,她开始了第一次海上航行。
夕阳西下,船在海上像一只大鸟,手和脚都浸在海水里,她能感受到海水的温度和风吹过的方向。这次航行给晓昱留下奇妙而深刻的印象。
2005年2月,7个没有远航经验的深圳航海爱好者,在法国Nautitech船厂订做了一艘12米长的新型双体帆船,取名“骑士号”。
他们自己驾驶“骑士号”,从法国西海岸拉罗谢尔港口出发,途径欧非亚7个海区,26个国家和地区,45个国际港口,航行1.1万海里,穿越大半个地球,历时半年,最终回到了深圳。
他们的航路被称为“纵横四海”,而策划此次航行的正是晓昱。
之后,晓昱和朋友们萌生出一个更大的想法——创办一个属于中国的帆船赛事,为中国的帆船爱好者搭一个平台。那时国内玩帆船的人并不多,创办本土赛事的更是罕见,他们很幸运地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
从2007年第一届中国杯帆船赛到现在,晓昱异常简洁地回顾这十年:顺利、幸运。她不愿自夸,也不愿意去听他人矫饰过的成功法则。她觉得,是时机成就了现在的她。而一切背后的故事,她都当做财富。
晓昱还记得,第一届中国杯的路旗挂在深南路上,她半夜12点要去检查路旗。看着一路上挂着的中国杯帆船赛路旗,中间的草坪放着大气球,她觉得辛苦,也觉得骄傲。
那一年的晚宴,晓昱准备了非常漂亮的礼服,但却没能迎来送往、宴飨宾客,而是蹲在后台,整晚与主持人和工作人员在沟通,直至华光散去。
这样的经历是她众多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中国杯创办之初,小到文案,大到主持,小到物料的设计、检查,大到商务谈判,甚至跟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她都要亲力亲为。
十年努力,辛酸、痛苦与喜悦、荣耀一直相伴相随。百年帆船赛事美洲杯参赛船队的官方摄影师卡洛,今年第7次拍摄中国杯。在中国杯追忆十年的普鲁斯特问卷中,他将中国杯称作亚洲最好的帆船赛之一,他说见证了中国杯的成长是他的幸运。
在成为中国杯帆船赛首席运营官之前,晓昱是“物质生活”书吧的女主人,书吧名字取自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集《物质生活》,经营书吧让她学会了商业运营。
在经营书吧之前,她在写作。而在写作之前,她是电台的主持人。媒体和写作的经历让她有了更多渠道去接触更多的人,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在不断的角色转变之间,她和中国杯就此结缘。
“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体验。可能跟别人不一样的是,我从来不害怕失去。”
晓昱很喜欢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晓昱 深圳晚报记者陆颖摄
在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时,晓昱坐在自己的办公椅上,蓝色的地毯铺满她的整个办公室,走廊上白色的航线穿行于蓝色的地面,仿佛置身大海。窗外是台风“莎莉嘉”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办公室里不时有人前来汇报观赛现场受阻的工程进度。晓昱丝毫不担心,在商讨几分钟后,她继续接受采访,每年赛事前后她都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台风。
晓昱说,以前的中国杯就像小婴儿,办不办得下去都是问题,现在孩子在慢慢长大。“当公司需要我离开的时候,证明中国杯已经成功了。那时候我可以放下一切工作上的事情,自由地去大海上航行。通过我自己的视觉,去真正感受我听过的那么多故事中的主人公的人生,去得出我自己的不同的体验。”
而现在,她还是一个强大的母亲,呵护和引导着孩子长大。她的孩子今年10岁了,这个生日,它迎送来自全世界的138艘帆船和1500多名参赛者。她希望,它能长寿百岁,平安喜乐,成为一个城市的绝佳名片。
翁少瑛、蓝国峻:船长们的“嫁女”和“生子”之路
蓝国峻
两年前的10月27日,蓝国峻早上参加了中国杯帆船赛的场地赛,赛后开车去香港。漫长的等待后,儿子出生了。他叫他“中国杯宝宝”。
10月27日,对于大帆船教练翁少瑛是个特别的日子。每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她会带着学员参加深港拉力赛,从香港来到深圳。
第一次参加中国杯是第二届的时候,如今已经是第10届。帆船型号从28英尺的DEA I变为30英尺的DEA II,再到39.9英尺的博纳多40.7,翁少瑛他们已经连续9年参加中国杯帆船赛,从深港拉力赛、场地赛到环岛赛,不遗余力,争金夺银。
2010年,翁少瑛带领她的“粉红兵团”组成全女子队,在中国杯HKPN组以绝对优势力压群雄获得单日第一名。
“想学大帆船,你来就好啰。”对于在香港长大的翁少瑛而言,学帆船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100多年的帆船文化从英国带到香港,推广普及到香港的青少年中来。
1992年,香港推出爱丁堡青少年教练计划,对有志成为帆船教练的人进行6个月培训。对帆船运动十分感兴趣的翁少瑛在结束培训后,又做了3年志愿者,教青少年学帆船。
香港回归之后,一个英国人在回国前,给她和同事们留下一只28英尺的旧旧的大帆船DEA I,希望她们能推动帆船运动的平民化。于是他们经常让中学生和大学生免费过来进行一日体验。
对于翁少瑛而言,香港是个很适合做帆船运动的地方。大家自带水和面包,就可以在船上度过一天。有时候想在外面吃了,船抛锚在沙滩,在附近餐厅点上一碗炒面,轻松舒适。
就这样,翁少瑛和同事们慢慢将培训规模扩大,并带领学员参加比赛。中国杯是他们首次参加的大型国际赛事。在全女子“粉红兵团”一举夺冠后,女学员们开始自己组队参加中国杯。翁少瑛很开心地看到中国杯上女船长队伍的扩大,将此形容为“嫁女”。
翁少瑛说,每一届中国杯都给她带来惊喜,通过比赛时他们总能取长补短,提升船队的实力。她希望未来中国杯能设一个中国女子赛事组别,北方、南方和沿海城市,让全国女子来“拼一拼”。
10月27日,对于家在深圳的船长蓝国峻而言,同样是非常特别的一天。两年前的10月27日,他在早上参加了中国杯的场地赛,赛后开着车去香港。在漫长的等待过后,他的儿子出生了。
儿子很喜欢海,会说话就说“海海”,他将儿子取名为蓝浩洋。
蓝国峻的孩子蓝浩洋
今年,在为儿子庆祝完生日后,他带着船队出发了。从第一届中国杯帆船赛开始,蓝国峻参加了7次赛事。在IRC级别组的场地赛中,他在2014年的成绩是第7名,在2015年是第6名。赛前,他表示希望今年能取得前五名的成绩。
但在赛场,风雨交加,在风速达到22节时,船队遇到了许多状况。途中有两个船员又吐又晕,只好下船,由于人数就不够,他们无法进行第三轮场地赛,在两场场地赛分别拿到第8名和第12名的成绩。
与他们们同一船型的来自海南的队伍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绩,蓝国峻觉得自己队伍成绩比较差,如果风浪不这么大的话,发挥也许会更好。
在接受深圳晚报记者采访时,蓝国峻开心地提到了儿子,将他称作“中国杯宝宝”。孩子目前才刚刚两岁,他希望在儿子十四五岁的时候可以一起组家庭队参加中国杯。在他的朋友中,就有人带着15岁的女儿一起参加中国杯家庭帆船赛。
蓝国峻看到这个小女孩时,她的脸上的自信和被海上太阳晒过的开朗模样,是无与伦比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这样长大。
中国的航海氛围不是很强,在蓝国峻眼中,中国杯以比赛推广航海运动和文化是很好的出发点。中国杯不只是对参赛者有吸引力,也推广到大众中,在中国帆船界立了一个标杆。
“中国杯目前推出的御风SEED计划中,成人培训和青少年帆船运动培训是相辅相成的”,在蓝色盛典现场见证过中国杯公益计划的蓝国峻说,“如果爸爸先被帆船运动吸引,会带儿子女儿培训,参加夏令营。或者,小孩子被喜欢帆船赛的同学影响到了,想参加夏令营,家长也一起去,就会被吸引。航海文化是需要一代人的孕育和传承的”。
想和儿子一起扬帆远航的蓝国峻,还要等上10年。
金敏华:中国杯帆船赛见证滨海城市生活方式变迁
泰王杯上,与深圳最早的一批帆船玩家及自力号船员阿paul在一起(右一为金敏华)
帆船之于奥克兰,就像乌篷船之于水乡乌镇。而深圳,正在向奥克兰靠近。
参与了10年的中国杯帆船赛报道,《香港商报》记者金敏华只参加过一次中国杯蓝色盛典,还是为了给迷路的奥运帆船赛冠军徐莉佳指路。
当时徐莉佳面着浓妆,身披华服,走错路到了香港商报新闻中心。金敏华找到她时,一群小孩子围着她尖叫,她有些不好意思,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他领着徐莉佳来到蓝色盛典现场,还捡到她不慎丢失的骑士勋章,那是2012年的中国杯。
金敏华想象不到,一年之后,他会在青岛再次见到徐莉佳——一个素面朝天、直率开朗的采访对象,这个身高一米七五的小姑娘在采访结束时给了他一个“肌肉发达”的拥抱,让他印象深刻。
年近50,金敏华依旧在一线跑新闻。或许是因为27年媒体从业经历带来的豁达和从容,采访对他而言是种享受。
还在萧山中学的时候,金敏华就想做新闻。1985年他进入了武大新闻系,那时候新闻学远比经济学更热门。1989年,金敏华正式在深圳报业集团入职,从深圳到北京,再到香港,他始终是这个集团的媒体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金敏华见证了报纸的兴衰衍变,自己也经历着人生的起起伏伏。
2002年陷入低谷时,他半年不上班,终日宅在家中。一帮朋友邀他去东部海边,坐游艇去深圳与惠州之间的大辣甲岛、小辣甲岛露营,十几二十个人住上一两个晚上,烧烤、游泳、睡帐篷。大海和朋友陪他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也是从那时开始他玩起了帆船。
2005年,朋友们给金敏华买了飞机票,订了酒店,邀他去“纵横四海”航行。当时闲了三年的金敏华刚被调回编辑部,就没有去。他自觉对帆船还不够痴迷。
2007年,第一届中国杯帆船赛在举行。赛事结束后,金敏华有一段时间在发愣。
做记者时他总是离现场很近,可是,这些现场却是他的一群哥们儿、姐们儿搞出来的。这帮人还跟他喝酒,聊天,吵架,争辩,离他这么近。突然之间他们就做了一件很大的事,他有点恍惚跟吃惊。而且当时带头举行中国杯帆船赛的几位全是女士,其中包括晓昱。
这离他很近的人创办的中国杯也始终让他难以远离。在中国杯的这10年,金敏华觉得好像做了10年的试验,每年在“玩花样”,随时在“打硬仗”。玩帆船时他认识了庞辉等一批中国最早玩帆船的人,通过他们找到顶级的船手、摄影师和专业撰稿人,一步步打造出中国杯的媒体中心。
在中国杯走过的每一个年头,不管在哪里工作,10月中旬金敏华都会在深圳,为中国杯培训来自深圳大学的志愿者,将他们训练成小记者。在4天的赛事期间,志愿者们写的原始稿件都要经过他的手批改,稿件最多的时候他要看上100来篇。
2006年12月,随队出征第20届泰王杯的金敏华(右一带帽者)在康佳号上拍摄船队训练情景。
10年来,从赛事到大帆船文化,从水手到职业航海家,从官网到微博微信,每一次中国杯推广方向的转变背后,都有金敏华的影子。
“虽然帆船赛事在不断崛起,但我始终还是一个媒体人。”就像玩帆船,金敏华对于中国杯始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这样的距离让金敏华能够透过中国杯看到深圳这个滨海城市的生活方式的变迁。
在以前中国人的概念中,帆船是有钱人玩的。其实在国外,例如新西兰奥克兰市,每4个人有一艘帆船。在那里,金敏华经常会看到海边的树上拴着一条船,作为船主人的码头。帆船之于奥克兰,就像乌篷船之于水乡乌镇。而深圳,正在向奥克兰靠近
金敏华说,中国杯是他观察深圳整个城市变化的窗口,这10年发生太多事了。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城市形态,都不一样了。1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产业城市,蓝领居多,现在深圳是一个创意型城市,白领居多。这些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前的深圳是没有闲暇的,但现在,深圳人愿意爬山跑步,参加各种水上运动和马拉松。目前深圳至少有8个游艇会,30多个马拉松。
20世纪80年代末,金敏华来深圳,公司有小孩的同事根本想不到让孩子学帆船。在2002年他开始玩帆船的时候,帆船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运动,买船需通过庞辉的介绍。现在,诸如博纳多、辛普森这些冠名赞助中国杯帆船赛的造船公司,在中国越做越大。
中国杯帆船赛对于每个人来说代表着什么,都不一样。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可以实现商业价值的IP,对于船手而言是跟全世界的好船手竞技交流的平台。
而金敏华在中国杯看到更多的是深圳的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今年第10届中国杯,金敏华带着女儿去了比赛现场。见到人生中的第一条帆船时,女儿两岁,还没法讲述她的感受。
作者|何安茹
编辑|王炳乾
摄影|陆颖
微信|黄艺琳
其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