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中国杯帆船赛即将拉开帷幕。作为国内最贴近市场的大帆船赛事,中国杯从来是专业运动员转型为职业选手的最好竞技舞台。那么,连续举办十二年的中国杯帆船赛,究竟对竞技体育职业化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一个事实:
职业水手已成中国杯夺冠船队核心势力

通过采集第十届中国杯帆船赛的选手资料,我们统计出参赛选手中有82名国内现役或退役的帆船帆板项目专业运动员,其中不少是亚运会、亚锦赛级别的冠军国手;在国际选手中,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譬如男子470级世锦赛冠军Simon Cooke,女子470级伦敦奥运会冠军Jo Aleh,以及多名征战过美洲杯、极限帆船系列赛、世界对抗巡回赛等顶级职业赛事的水手。仅在First40.7组别中,就有60名选手在世界帆联官网上注册登记,亚洲帆协组也几乎都是由奥运级别的水手组成,IRC A组中每艘船队上都有曾经练习过竞技小帆船项目的选手。今年首次来中国杯参赛的西班牙劲旅车车科技队的船长Rayco Tabares就是西班牙国家队选手,参加过2012和2016年两届奥运会470级比赛, 职业水手已经成为中国杯帆船赛上,各船队争金夺银的核心势力。
一个疑问:
大帆船竞技是否有助奥运项目提升成绩?

为此,我们采访了部分参加过奥运级别的选手。曾获亚运会冠军的退役男子激光级选手沈圣多次参加中国杯First40.7组别,他认为:“奥运会的帆船项目和大帆船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都属于帆船运动范畴,那些奥运帆船项目成绩好的国家,无一例外也是大帆船运动强国。大帆船训练能拓展竞技小帆船运动员的思维,对成绩的提升肯定有所帮助。”
参加过中国杯亚洲帆协组比赛的现役男子470选手蓝浩同样认同大帆船竞技有助于提高小帆船成绩,“玩不同的帆船,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验,不局限在一个项目上,可以让选手的思想变得更加开阔。一些世界顶尖的470级高手平时也会跑大帆船。”

曾获世锦赛冠军的退役男子470选手Simon Cooke多次参加过中国杯First40.7组别比赛,曾获伦敦奥运金牌及里约奥运银牌的现役女子470选手Jo Aleh也曾在2012和2016年参加过中国杯。他们都说,自己从小就接触各类帆船,没有奥运项目比赛时就会去积极参与大帆船运动。Simon Cooke曾经是美洲杯甲骨文队的一员,至于2012年参加过中国杯帆船赛的新西兰帆船巨星Peter Burling,不仅获得过2016年里约奥运会49er级冠军,还在去年作为美洲杯新西兰酋长队的舵手,从甲骨文队手中赢得美洲杯帆船赛冠军。同时,他还在和搭档积极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
种种事实告诉我们:高水平的大帆船赛事有益于提升选手在小帆船项目上的竞技表现。
一个结论或希望:
中国杯是专业选手职业转型的良好平台

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可谓老生常谈。近年来,随着国内大帆船运动的高速发展,为专业运动员的职业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以中国杯帆船赛为例,在赛事外聘的竞赛技术官员团队中,大多曾经是专业帆船运动员。随着中国杯帆船赛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企业开始主动寻求赞助职业船队,万航浪骑、Myside、一花口袋等船队都是相关企业通过聘请世界顶级水手来力争上游。腾讯棋牌连续多年赞助全华班参加竞争最为激烈的First40.7组别的角逐,船队成员基本上都是优秀的现役或退役帆船运动员。比企业赞助更普遍的现象是,大多私人船东会聘请职业船长一起比赛,而这些船长几乎都是曾经的专业帆船选手。可以说,中国杯帆船赛为这些专业帆船运动员的职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此间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变化中的中国体育生态圈正在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随着体育及相关休闲健康产业的崛起,竞技体育正逐步和市场相融合。不久前,中帆协曾有联合企业推出中国帆船联赛的尝试,目前暂以奥运级别为主,但其实,世界帆联认证的110多个国际级别赛事中,奥运会项目只占不到1/11。作为国内发展最为成熟的大帆船赛事,中国杯帆船赛理应将体制内资源和市场力量在此进行更好地整合,让现役专业选手有机会更多的参与其中,借此拓宽视野,并通过大帆船赛事检验自己的竞技状态。当然,更希望那些即将从专业队退役的选手能够充分利用中国杯这一国际化平台,为个人职业转型累积重要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