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帆船赛是“老年旅游团”?船员现身说法
发布日期:2018-03-07 10:11

前不久2017-18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结束了第四赛段3个赛程的比拼,三亚新奇世界半山半岛号(下称三亚号)拿到两个冲线冠军,目前整个半程比赛下来,三亚号总积分位居第一,青岛号以63分暂列第二,中国船队在前三甲中占据两席,成绩可谓不俗。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业余环球帆船赛,每一届都吸引着众多帆船爱好者竞相参加,点击了解:大事件 | 2017-18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正式起航。相比近日在广州刚刚结束停靠的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似乎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了「休闲」、「轻松」、「老年团」的印象,但,事实确实如此么?为了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赛领特邀三亚号第四赛段大使船员Marco,还原一个真实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

1、从普通爱好者到环球跨洋赛事参赛者,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次参赛最大的收获就是实现了自己的远洋梦。当年因为工作关系读了女航海家艾伦▪麦克阿瑟的书,对帆船动了心思,后来,看到宋坤完成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后同罗宾爵士、麦克阿瑟、郭川船长、徐莉佳的合影的时候,开始学习帆船。再到后来,在青岛和宋坤同场竞技,去旧金山拜访了郭川船长,在英国见到了徐莉佳,现在作为三亚号大使船员参加了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又有幸参加到包含悉尼霍巴特帆船赛在内的第四赛段。仿佛,当初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下子实现了。


这届悉尼霍巴特的冲线冠军Ichi Ban的船东Matt Allen在颁奖礼上感言自己从1983年还很年轻的时候开始参加悉尼霍巴特帆船赛,30多年的时间终于捧得冠军奖杯。 所以一定要有梦,万一实现了呢。由衷感谢三亚和克利伯,给我这个机会。

 

2、整个第四赛段留下了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间?

第四赛段的三个赛程,经历了弗里曼特尔-悉尼 “roaring forties” 到“furious fifty”南大洋的咆哮,悉尼霍巴特帆船赛百舸争流的盛况,以及最后霍巴特-艾利海滩多变的海况、天气。这一段有太多难忘的时刻,想起来有两个时刻依稀还在眼前。 



第一个是抵达悉尼前两天晚上的夜班,躺在甲板上看满天的星星,流星什么已经不足以惊艳。突然船边出现了两、三条海豚,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夜晚看到海豚。在黑暗中,海豚紧贴着船边,在水中游动、跃起,划过,泛起浮游生物的荧光,仿佛一条条幽灵,在水中穿行着,轻盈而自如。

另一个是我们在澳洲东部海域遇到的一次风暴,事后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



3、三个赛程2个冲线冠军,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使三亚号取得了这个成绩?

弗里曼特尔到悉尼的赛段获得冠军后,我对三亚号越来越有信心,之后两个赛段的成绩也证实了我的判断,分别以第一和第三名冲线。半程比赛下来目前三亚号总积分排名第一,并且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船长 船员 船只。 

船长:Wendy Tuck



大海航行靠舵手!此次是Wendy第二次担任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船长,上届比赛的经验以及11届悉尼霍巴特帆船赛的参赛经历一定是Wendy重要的法宝。 此外,Wendy争强好胜、不放弃的性格是这位52岁女船长带一帮业余水手一站一站硬拼下来并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船上,船长对船员们非常严厉,任何错误的动作都会引来船长的“指点”,船长的“河东狮吼”令所有人畏惧。然而,正是这种高压的训练方式,让船员们快速成长,在面对激烈竞争和恶劣天气条件时能拿的下、扛得住。

船员:



去年7月接受了克利伯四周系统的训练,时隔几个月忐忑的上船后,非常惊讶于全程船员的进步。经历过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大洋近两万海里的历练,技术与能力跟刚接受完训练时的水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实打实在大风大浪中实践和锻炼出来的。占比一半的全程船员成为整个船队的核心,同时带领赛段船员快速熟悉操作、海上生活、融入团队,整个船队拥有非常好的凝聚力,一次次累的精疲力尽的值班后,我常常感慨我们真的强,我们不一样!



此外,三亚号还拥有强大的媒体和岸队的支持,这也是她取得如今成绩的关键因素 。感谢他们!

船只: 



船只的因素在统一级别的比赛中相对公开组别自然小很多。我们使用的都是Clipper70统一船型,每站连及支索张力都由赛会统一设定,但此外每支船队对船只、帆具及其它器材的调校、维护和保养都不同。爱护船,船就一定会爱护你。

举个例子,环球半圈后,三亚号的11套帆都维护的很好,只有一号球帆在最后一个赛段中有个比较大的撕裂。这意味着船员要根据不同风力情况做各种换帆、缩帆、升帆的操作。选择最适合的帆组,发挥最大效率,减少对帆的损坏。每个停靠站都要对帆进行维护保养。


4、一些没有参加过比赛的帆友认为完成克利伯比赛很轻松,并打上了“老年旅游团”的标签,从个人经历出发,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

相比沃尔沃环球帆船赛这种完全由职业运动员参加的赛事,毫无疑问克利伯是轻松的。但拿马拉松比赛打个比方,领先的黑人选手跑得飞快还很轻松的样子,42公里跑2个小时零几分,再看看后面的长跑爱好者们呼哧带喘、面目狰狞的跑个三、五个小时,吃瓜群众悠悠地留下一句“太轻松了”。我的回答只能是“要不您先跑个十公里看看?” 



环球一圈下来,经历各种天气、海况,伤痛,支离破碎的睡眠,难以下咽的食物,以及长时间的心理压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其中的困苦。但只要够坚强和努力,普通人也能完成马拉松,不是么?


作为一个针对业余爱好者的商业赛事,环球一圈近50万的报名费, 再加上前期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交通、食宿、装备、保险,各种费用加起来不算个小数目。客观讲,能负担起这个费用和时间的,中年以上的受众自然占大头。但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些“老人家”强大的航海基因与执着、坚韧的精神让我羡慕又钦佩。 


先说体质。航海基因这种听着玄虚的东西,只有切实感受过才知道它的真实存在和强大。迎风做饭,我已经吐完好几轮了,搭伴的Glen大叔只是略显疲惫,上甲板抽根烟就没事儿了;带班船长Mike不管风浪多大,沾床就着,呼噜连天;南大洋的晚上,我的胶鞋里穿了两双厚袜子还冻得冰凉,Keith大叔一直光着脚只穿双Crocs。WTF!

再说精神。按照中国尊老爱幼的思路,有时候我看到年纪大的船员干有危险的活儿,就担心他们反应慢出问题,就会问问“我来吧”“你确定么”,但基本上没有得逞过,这些“老人家”从来不认输,从来不会因为身体不适而不上甲板值班。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的创始人罗宾爵士一辈子环球了三圈。今年79岁的“老人家”,这届悉尼霍巴特帆船赛还作为领航员带领一队英国伤残退伍军人参赛。每次我们船队出发,爵士都跑来给我们解缆送行,让我们很是感动。

这就是帆船的魅力,可以玩一辈子的运动,需要体力,更需要智慧、经验和意志。


5、介绍两位三亚号上印象最深的水手

每个水手都有各自的闪光点,讲两个我最喜欢的队友吧。一个是下铺的英国木匠大爷Tony,乐观豁达,潇洒自由。68岁的身板,压根儿不知道晕船是什么感觉,前甲板干起活来从来不输给年轻人,永远乐于为别人伸出援手。喜欢阳光喜欢海,退休后搬到了加纳利群岛,在高尔夫球场看到海上帆船,问自己“我TMD为什么不在船上”。



他曾参加过上届克利伯帆船赛,这届听说Wendy又当了船长,就又来投奔Wendy。但又半开玩笑的偷偷跟我们船员讲船长脾气有多坏。跟谁都聊的来,讲不完的故事,一副老顽童的样子。老伴儿陪着来了澳洲,每个停靠站都来迎送,两个人总是乐乐呵呵的,相互陪伴,透着一生的喜乐。羡慕羡慕!

另一个英国小伙儿Tom,平时总是一副杰克船长没正型的样子,但身兼安全官和前甲板手两个重要岗位。每个停靠站都仔细检查安全设备,带领全体船员重新检查救生衣,一丝不苟。作为前甲板手更是深得大家信任,思路清晰,手脚麻利。



在码头第一次见他一个人在船头研究绳子的走位,我好奇的凑过去。看的我一脸惊讶,这活儿太干净了!既保证绳子移动顺畅又减少了套环与护栏、甲板的摩擦,一定是个高手啊。结果他跟我说,并没有什么航海经验,也没人教都是自己琢磨的。以前从事电工方面的工作,原则上都一样,试了不好就再换个方式。当时我就折服了!


每个水手都有自己的故事,来实现一个人生的梦想,又或是想改变人生困境。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目标,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闪光点。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不光是航行的技术,更多是投入的态度,还有航海的理念,帆船的文化,以及航海的精神。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帆船包罗万象,还有太多要学习。



后记:环球帆船赛之于参赛选手和观众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我们透过荧幕所看到的仅是那些影像记录下来的瞬间,但对于参赛选手却是精神与肉体上的锤炼。不论职业还是业余,环球航行面对的都是同样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年轻的职业水手们追求速度,选择更加艰苦的航线,年长的爱好者、小白们享受体验,但同样需要面对海浪的洗礼、风暴的考验,并没有谁更容易一说,那些勇于航向世界尽头的水手,都值得我们敬重。


最新评论 (0条)
weiyan
weiyan 发布至 行业新闻
所谓敌人,不过是那些迫使我们自己变得强大的人。
相关船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