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游艇消费经历了开始时的突飞猛进,到现在进入了平稳时期。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变得理性。
而在游艇进入中国的初期,是一种飞速发展的状态。那个时候,游艇是一种非理性消费,是对一种新兴事物的崇拜和期待。
观念的变化反映在人们购艇的选择上。过去,人们购买的动辄就是大艇,现在人们想的是,我为什么要买大艇呢?不要说大艇的价格高昂,停泊费、养护费加上雇员的费用,都十分昂贵。喜欢的是玩,而不是游艇带来的“身份增值”。
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的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消费升级给游艇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条件。正因如此,游艇产业近年来也逐渐吸引了中国企业的目光。
游艇消费观念的理性,还应该表现在敢于消费上。这就要求人们去正确认识游艇,转变过去认为游艇高不可攀的观念,使得游艇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其实,十几个亲朋好友,或者商业伙伴,租游艇出海,到海外转上一圈,也是很好的想法,并且人均的消费并不会很高。
只有大众化,游艇产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这也是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上月考察了三亚游艇展会后所说的:游艇可以作为运动项目来玩,属于大众消费,不只是富人的专属,更不是奢侈品,游艇消费在中国应该从高端走向大众。
游艇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管理层面上更加“理性”。现在,不少“规矩”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比如说,要求不论多大的游艇只能核载12人以下;游艇出海,必须早晨7点出、晚上7点回等。这当然是出于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虑,但也反映出一些部门怕担责任的心态。加强管理很重要,但加强服务更重要。
地方政府对游艇产业发展的“理性”也应体现在软件建设上。中国是一个基建大国,要建设游艇码头,增加游艇泊位,都不难;但硬件建设容易,软件配套建设就难了。配套设施、管理人员、专业的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早做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