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杯帆船赛26日酣战正激,赛事期间一场题为“中国航海,世界未来”的论坛引人注目。国际帆船知名人士为中国杯帆船赛及帆船运动推广出谋划策。
这项旨在聚集航海界人士、推动航海运动发展的论坛,脱胎于2008年的中国帆船发展论坛。在2009年升级为“亚洲航海文化发展论坛”。
中国杯帆船赛时值“七年之痒”,这些专家为赛事的发展方向“把脉”,从各自角度开出了“七味药”。
第一味:提供专业服务
国际帆船联合会副主席李全海首先肯定了中国杯帆船赛的作用,“我们有理由为这个团队和这座城市鼓掌”,他说。
谈到中国杯帆船赛的不足之处,李全海指出要改进服务,“专业服务这块还要慢慢学习,包括整体船队服务、保养这一套体系”。
他进一步分析说俱乐部的功能还未体现出来,“外国船队面对的都是组委会的人,而不是找俱乐部的经理或者技术服务顾问,因为现在还找不到”。
第二味:鼓励大众参与
以往帆船运动给外界的印象是“贵族项目”,但在帆船界人士看来,让更多人参与才是运动发展方向。美洲杯帆船赛“中国之队”创始人汪潮涌介绍,已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美洲杯也在改进赛制、适应转播,继而使帆船运动引起广泛关注。“美帆中国之队在中国杯帆船赛进行表演,也是为让更多市民近距离观看帆船比赛”,他说。
国际帆船联合会仲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帆船联合会主席霍华德提醒,需要利用商业赛事提升帆船运动的影响力。为让更多人能参与帆船,航海行业需要建立长久机制、降低整体的成本。
第三味:注重培养青年
谈及普及,“培养青少年”成为与会者的共识。新西兰皇家游艇会会长史蒂夫介绍,他们从25年前即着眼于培养青少年,已有420名出自该项目的优秀水手活跃在各帆船队。
香港游艇会副会长怀特·海德也谈到了香港推广航海事业的经验。尽管每年都有2000名青少年前来接受培训,但从学员到水手的转化率有待提升。他的建议是将帆船运动打造为社交平台,吸引年轻人参与。
第四味:争取政府支持
中国杯帆船赛组委会副秘书长钟勇提出,希望政府能为中国的大帆船事业进一步指明方向。“我们希望政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航海学校、基地等设施,多开展公益性的航海体验活动,建设成深圳的航海文化地标”,他说。
钟勇以不久前一条帆船办完所有手续、完税后最终遗憾返回香港的事例说明,希望政府尽早开放水域和口岸,方便开展帆船运动。他建议政府尽早出台适合行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五味:赛事向本土化
中国杯曾将“打造中国美洲杯”写入了自己的发展蓝图,如今组委会意识到,借鉴美洲杯的办赛经验,更需注重“本土化”,让更多的本土船队、本土赞助商参与比赛,以此回馈当地。立足于深圳的想法随即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据深圳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燕介绍,刚刚成立两年的新区政府决心要把大鹏建设成中国帆船运动的重要基地。
第六味:培育海洋文化
“欧美海洋文化比较深厚,他们喜欢大海,崇尚冒险。而中国是黄土文化,一度闭关锁国,所以中国的帆船运动远远落后于欧美 ”,被誉为“中国职业航海第一人”的郭川如是说。他认为发展航海运动的同时,更需将海洋文化植入人心。
李全海也在受访时强调,“不在于船有多快的速度,或者多高的科技含量,赛事不只是追求刺激,更是一个航海大家庭的聚会,把大家聚拢在一起,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
第七味:塑造全民梦想
国际帆联副主席格林伍德强调梦想的力量。她来自有“千帆之都”的新西兰奥克兰,谈及新西兰的成功之处,“新西兰队第一次参加美洲杯时就捕获了所有国人的关注,让大家都有了一个巨大的梦想”,她如是说。
“当大家有同一个巨大的梦想,大家就都会来帮助你实现梦想”,格林伍德乐观表示,中国已有好的范例,即成功举办奥运会帆船比赛的经验和首位奥运冠军徐莉佳。“中国已经有了航海的门户,我认为还需要努力打开这个大门,甚至打开每一扇窗”,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