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游艇制造业“步步迟”原因何在?
发布日期:2017-12-14 10:13

船舶工业是江门的优势传统产业。然而,据了解,近年来,江门的船舶工业面临多方激烈竞争,尤其是游艇制造业已被周边城市赶超,例如珠海平沙镇成为国内最大的游艇基地;全国最大的游艇会—盛世游艇会落户中山;而江门的7家游艇制造企业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


2011年印发的《江门市船舶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对广东省的游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作了介绍:“广东省共有游艇制造企业59家,在全国占领先地位,主要分布在珠海、广州、深圳、东莞、江门等地。珠海是游艇制造企业最密集的地区,除21家制造企业外,还有5家配套企业,投资总额在2.5亿美元左右,从业人员约3500人,年产值6亿元。江门市新会区借助银洲湖游艇休闲度假区的优势发展游艇经济,现有已建和在建企业6家,投资总额6000万元左右,总产值2.5亿元,从业人员约1000人。”而据有关报道,2012年,平沙镇游艇产业工业总产值达13.85亿元,同比增长19%;游艇出口额为4510万美元,同比暴涨149%。


从多个数据对比中可见,珠海游艇制造业发展势头之迅猛,江门已远远落后于珠海。为何江门难以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反而步步迟,原因何在?


江门


企业自谋发展只盼政府给予行政支持


日前,记者来到礼乐大桥下的江门船厂有限公司。陈旧的厂房静悄悄的,让人倍感萧条。


“江门船厂成立于1956年,1999年被民营企业天健集团收购,当时厂里有600多名员工,到处都是人,特别热闹,现在这里只剩下100人左右。以前主要做油轮,现在外面的桥越来越低,大船根本无法通过,所以日后只保留游艇制造。”走在前往车间的路上,副总经理卢柏林向记者介绍着江门船厂的概况。


打开仓库,里面摆放着六七艘已造好的游艇。“我们的游艇主要出口澳洲,出口的主要是5-7米,小型游艇一年造50多艘,大型游艇则一年可以造7、8艘。”按照其产品价格粗略推算,单游艇制造,每年产值已达几千万元。


卢柏林却说,种种低效率的行政流程表明,“江门政府并不关注船舶工业”。“企业并不一定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政府只需要召集相关的职能部门,加快行政办理效率,那就是对我们企业最大的帮助。”卢柏林举了一个例子:“例如,今日我要办一张游艇证,我带齐所有的证件,手续齐全,拿到行政部门办理,按说只要合法,证很快就可以办下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以前有规定在15个工作日办好,有关的职能部门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非要等到第15日才给办好,中间延误的这14日,成本全部摊在企业身上。”


卢柏林详细解释了在国内订造一艘游艇所需要的流程:“首先船东要选择一个船厂签订一份购买建造合同,然后拿着合同到海事局申请一个名字,相当于船的号码,如"红星号"等,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就会进入系统查证"红星号"是否已被人使用了,确定了没人使用后再批准这个"红星号",接着才开始建造,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检验,大约要检验4、5道程序,之后再试航,这些流程走完后才发牌,船东才可以真正使用这艘游艇。从下订单到取货到手,大约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据其所述,建造游艇花费的时间并非特别长,但其中涉及到种种的行政流程,延长了交船的时间。“游艇是私人的东西,不像商船,但目前政府仍把游艇当做商船来管理,有诸多限制。”


相比江门船厂的历史,海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则年轻许多,然而其在国内中大型游艇销售上跃居第一,是国内少数几家可以设计制造60英尺以上中大型豪华游艇的企业之一。日前,记者来到其位于新会沙堆镇的厂区走访,只见厂内的员工都统一穿着制服,戴着口罩和安全帽进行生产。在厂房门口摆放着两艘基本完工的游艇,一艘是82尺,一艘是即将出口印尼的108尺豪华游艇。


“现在有3艘108尺的游艇正在做,都是出口国外,我们已经接了几个大单,2014年已经排满了,接下来再接的单要排到2015年才开始做。”原来许多专门做出口的游艇企业因海外经济不景气,转而进攻国内市场,海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品牌推广负责人游凯却告诉记者,该企业的订单一点都不缺,而且现在已无暇接中小型游艇的订单。


据了解,国内的游艇制造企业大多从国外引进设计和核心装备,在国内完成游艇的加工。而该公司是少有的集游艇设计、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企业,“现在国内的游艇和国外的游艇差别不在于硬件材料上,材料已实现全球采购,没有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差别在于风格设计上。”游凯坦言,该公司的设计也是向国外学习,不断在摸索中改进。他指着厂房门口停放着的108英尺游艇说:“这艘游艇从企划到制造出来整整用了4年的时间,在采购材料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设计修改了无数次,设计图纸可以拼成几间房子的面积。”


据游凯透露,接下来,该公司计划将连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沿线,由南到北,打造一个名为“领海会”的大型游艇俱乐部,从上游的游艇制造深入到下游的俱乐部,打通上下游,从生产、研发、设计、销售、维修售后到旅游等形成一条龙服务。


到对于相关的游艇配套,游凯则抱较乐观的看法,“只要整个游艇产业能够在国内做得风生水起,参与这一产业的上游生产者和下游消费者多了,产业为地方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明显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自然会引起重视,提供相应的配套。”


而对于繁琐的行政法律法规审批程序,游凯也表示,“能省即省”是业内的共同心声,对于企业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即使不能减少,至少也提高效率。”


珠海


打通上下游配套定向培育专业人才


记者还走访了位于珠海平沙镇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公司和美斯游艇有限公司。相关资料介绍,珠海平沙镇自2002年开始着力打造成游艇专业镇。目前,该镇已聚集了25家游艇制造企业,配套制造企业10多家,商贸配套企业60多家,游艇产品覆盖17-300英尺的各类游艇、帆船。


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是珠海的一家上市公司,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公司主要生产55-108英尺的公务艇,年产量高达100艘,“我们采用的是标准化生产,船身是以复合材料为主,注入船模,船体标准化生产,如果客户有要求,可以在船身颜色和内饰上进行个性化改动。”在其码头边,记者看到数十艘游艇并排停靠,有工作人员正在清洗维护游艇,场面蔚为壮观。


该公司珠海公司总经理李白银认为,随着珠中江三市一体化的推进,未来三市的游艇产业可以进行整合,各市发挥自己的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将能够提升整个产业的辐射力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珠海的游艇业在制造上形成了规模,但是产业下游的俱乐部仍以海南、厦门领先。目前珠海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重视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开始发展下游,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李白银认为,珠海政府多年来在打造游艇产业下了不少功夫。


“首先是引导,引进产业链的配套企业,包括核心配套企业,如发动机配套商,南国零部件交易中心、第一个国家级游艇检测中心等。其次,将游艇企业列入前一百家重点企业,有专项的政策支持。第三方面则是对游艇进行水上的规划,包括游艇制造、交通、俱乐部、休闲旅游等都纳入规划中。目前珠海也正在对公共码头进行规划。”


对于人才方面,李白银坦言,由于游艇产业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较短,该行业从高端到低端的人才都出现奇缺情况。“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珠海也意识到这方面配套的重要,并开始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在本地设立了专门的院校,开设合作班,引入国外的技工培训教材等,从教育方面为产业提供软配套。”


尽管珠海平沙游艇专业镇已在全国打响名气,但是,李白银也指出陈旧的法规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同时,公共硬件设施尚未跟上,全民海洋旅游休闲配套发展较慢三方面是珠海乃至全国的游艇产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记者走访的另一家游艇企业与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走完全不同的路线,美斯游艇以高端半定制化为主,除了船身、船壳的形状外,游艇的其他内容均可以根据船东的需求度身打造。在其码头边,记者见到一艘被称为“土豪金”的74英尺游艇。相比此前所见的清一色白色游艇,其香槟色的金属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同行参观的人盛赞其“低调奢华有内涵。”


“国外的客人购买游艇纯粹是为了休闲玩乐,他们是将游艇作为自己的一个大玩具。”美斯游艇CEO梁冰接触了许多国内外的客人,发现两类客人的不同特点,“国外的客人更注重动力系统,而国内的人更关注内饰。很多老外来订船时会详细地告诉我们他的需求,要在哪里使用,有哪些要求,我们可以明确根据他的要求制造,但是国内的客人反而是我们要追着他们问他们的需求。”


此外,国人和老外在游艇的使用上也有差异。“很多老外到了50多岁退休便买一条游艇,带着家人住在船上,在海上玩一圈,追寻自己的梦想,玩够了才回来,可能这类人买的船不是很好看,但是这种文化正是游艇可以在国外延续多年的原因。而中国人买游艇大多是用于商务。”梁冰如是介绍道。


对于珠海的游艇产业,她认为既有发展得好的地方,也有尚未完善之处。“目前珠海在原材料、人才等方面形成集聚优势,但仍不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度分工,形成链条相比,此外,下游的发展仍较慢,与上游制造仍衔接不上。”



最新评论 (0条)
Fiona
Fiona 发布至 行业新闻
大暴雨、雷电、8级大风或袭惠州!“龙舟水”要发.
相关船闻
0